根据<<垓下之围>>对项羽进行人物分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9:50:10

项羽,是一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刚愎自用,才会失了江山,最后落得乌江边上自刎。也有的人欣赏他的豪情,宁死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我难得欣赏的古人之一。喜欢他的豪气和侠义。试问:如果,不是他对刘邦绝对的信任,又怎么会有机会给刘邦的暗渡陈仓?当时,项羽已算是夺下秦朝的天下,当时,若是他听范增的话,杀了刘邦,又怎会有后来的刘邦?项羽就是项羽,他为人爽直,暗箭伤人是他所不屑的。
  虞姬,是项羽的唯一,也是他的挚爱。到后来,虞姬在项羽的帐内,听到四面楚歌,以为已经被刘邦的军队包围,为了不拖累项羽,自刎于帐内。记得一位姐姐对我说过,如果他是霸王,绝不会让自己深爱的女人为他而死。可历史总是残酷的,我想,就算当时能杀出重围,双双到乌江边上,必也会双双殉情。虞姬又怎么割舍得对项羽得情和一份承诺?有人说虞姬是幸福的女人,因为项羽不是皇,所以,她不用与后宫三千争宠,不会在年老色衰之际感叹“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我说,不会得,因为,项羽是当不上皇帝的,就算他现在登上了皇位,以他的秉性,必然不会怀疑他的臣子会有作乱之心,万一乱臣贼子在外皇袍加身,他想来也是不信,必定会稀里糊涂的丢了皇位。错就错在他不应该生在乱世。
  最后一幕,就好像放电影那样清晰。项羽的乌骓马被擒住,忠心如它,不甘事二主,跃入乌江。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边上,喷薄而出的鲜血映红了乌江。至今似乎还能听见项羽苍凉的唱道:时不利于兮,骓不失,骓不失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定格在那一刻。“时不利于兮……”
  “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无疑是当我们提到西楚霸王项羽的时候脑海中自然而然出现的第一评价。
  项羽,秦末下相人,名籍字羽,楚将之后。秦末动荡,项羽从叔父项梁起兵于吴中。梁败死后,羽领其军,与秦兵连战皆捷,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继与汉王刘邦争天下。后楚汉相继中分天下,羽领其兵东归,汉王用了张良陈平之计,围项羽于垓下。
  项羽在走投无路之际,犹能拼死“快战”,溃围斩将,这既突出项羽威武勇猛的气概,却也体现了他骄傲自高的性格特征,这便也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他结局的命运——自刎。而自刎这一行为在体现他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高贵品格的同时却又难免带给我们一种英雄末路,借死逃难的负面看法。
  正如司马迁所评